第398章眼光和境界(1/2)
前面说过了,社长毕竟是来自一线大城市的“空降人员”。
尽管社长在“帝.都”这样的大城市中,混了几十载,只能混到一个小小的副职。
下到这南边的城市的报社了,这才有机会转了“正”。
这前在一线大城市只是当“配角”的份儿。
但尽管只在“一线大城市”当“配角”,但“帝.都”终归是“帝.都”。
在一线大城市呆惯了,总能见识到许多的“崭新事物”!
见识到许多能让一家濒临破产的媒体单位“起死回生”的招数!
并不是这位姓“李”的社长有多么聪明,多么能耐,而是他见过同样的案例——一家陷入经营困境的报社如何“突围”?
有过这样的类似案例,李社长只需要把人家“成功翻身”的案例拿来“照搬”而已。
难道这样都做不到吗?
简单来说,像这些没有丝毫吸引力的“大报”,可以再出资创办一份到N份不等的“子报”。
这“子报”从诞生之日开始,就定位为“都市娱乐”属性的报纸。
这种充满了新闻时效,专门只刊登小市民关注的内容的报纸,主要靠广大的读者自发来“订阅”。
还可以“零售”。
总之,它不可能有“大报”那种由“上级”出面,动员下边各公家的基层单位都来“订阅”了!
所以想要生存,只能是靠自己报纸的内容足够“吸引”小市民,由他们自发来支持你。
至于这种娱乐生活类报纸,想要有广告收入,就要看小市民们是不是足够支持你。
如果“自发订阅”你这报纸的忠实读者,能让你这报纸的“印数”突破25万以上,人家“商家”觉得在你这报纸上刊登广告,可以看到明显的效益,就会心甘情愿的“投放广告”。
这都是由各商家主动“评估”,主动来联系你刊登广告,收谋求更大的商业利益。
所以一份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报纸,不会像那种只有“基层单位”会订阅的大报那样,连广告都没有商家愿意刊登(说白了就是人家觉得在你这报纸上登广告,登了也是白登!
完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!)
李社长在“一线大城市”混的时候,可不止看过一家上述的娱乐生活类的报纸,销量大得吓人。
而在这南方的城市,其实还没有这类报纸来“占领市场”哩。
正是你这大报实现“扭亏为盈”的大好良机!
但李社长看好创办这样一份“子报”的巨大商机,以及极为美好的前景。
他对此深具信心。
但报社内的其它员工们,都等于是一直“窝在山沟沟里”的,没啥见识。
他们对创办这样一份报纸,一点信心都欠奉。
关键是,要由本地的小市民来自发“订阅”你的这报纸。
报社员工们往时“安逸”惯了,都由各地的基层来帮完成“订阅”任务的。
现在要由市场来“检查”你的报纸内容“合不合胃口”?
要不要自己掏钱来买你这报纸了?
报社里的员工们,一下子变得不自信起来了。
上面的因素,是一方面。
另外还有一个最关键原因,就是创办那样一份“前景未明”的“都市生活类子报”,不可能只是空口说说白话就能行。
起码得要预计投入个几百上千万,作为办“子报”的经费。
这等于拿“报社”历年来的全部积蓄(甚至可能还得“负债”)? 去“放手一搏”。
如果投资数百万办个“子报”,最终却投资失败了呢?
!
有没有想过失败后的严重后果?
!
大伙觉得,李社长这家伙是“一线大城市”的人氏? 他在你这南方的大报混到退休以后,可以毫无负担的离开。
拍拍屁股走人!
毕竟人家一线大城市的来人就是“爽”? 直接都是购买的“社保”的——换言之,一线大城市当时已经“试点”社保制.度N年了? 李社长也早就“参保”。
等他正式“退休”以后? 由“社保”方面来发放“退休金”的。
完全不必仰仗你这最后的“退休单位”来发“退休金”。
正是上述这个最关键的因素,李社长就敢“瞎折腾”? 拿出大报社的“全部底蕴”来折腾!
甚至就算是负起债来“折腾”? 李社长也毫无压力可言。
说句不好听的? 就算报社折腾得亏空了,破产了,发不出“退休金”了,人家也不怕啊。
反正不在你这单位养老的。
但他不怕? 报社内的其它员工怕啊。
大伙都要在这个报社“退休”的。
大伙都已经做好了此种心理准备了。
因此,万一就为了办一个“子报”? 就把报社的钱都折腾得空了,负债累累。
这样一个烂摊子,还怎么发放退休人员(甚至是在职人员)的“应有待遇”呢?
!
报社的员工们不太信任那位李社长。
或者更准确来说,是不太相信他真有“一心为大伙谋福利的心”!
李社长在员工们看来? 那是有过不良的“前科”的。
是什么样的不良记录呢?
那就是他“空降”到地方这个大报社来担当“一把手”之初,居然就“力排众议”,拿报社的好几十万块钱,去“帝.都”这个一线大城市购买了一处3环边上的破旧房屋。
大约有200平方占地面积的破房子。
买了下来后,又再出资十几万把旧屋全“铲”了,再盖个新的3层建筑。
这样一处房产,拿了下来建好后,就美其名曰“南方的某某大报驻.帝.办事.处”。
作用,用来联络“一线大城市”的各单位。
或者叫“攻关”上边的各大单位。
再一个附带作用,就是本报的人员,有机会出差“帝.都”时,可以在自己报社投资的那处房子中,有个“客房”落脚,都不必另外去外边的酒店住宿了。
当时报社的员工们,就觉得这李社长有点是拿着报社的钱钱,去替他在“帝.都”工作的妻儿们谋好处啊。
据消息灵通人士说,李社长在“帝.都”才只分配了60平的2房1厅的小福利房而已。
一家人即使他不在家,还有他老婆在,还有2个儿子在,2个儿子又各自娶了妻,分别生了2个孩子……这样的一大家子,就“挤”在60平方的宿舍房内,那是何等的拥挤。
但那个年代,在“帝.都”打着公家工的,大多数都是只有如此的住宿条件。
所以报社里的员工们,高度质疑这位李社长“力排众议”,坚决的要在“一线大城市”的3环边上购买了那样一处房产,搞不好以后慢慢的就要从中“分一层”作为他“李家”的“福利房”哩。
那样一来,李社长在“帝.都”的家属们的住房困难,3代人的住房大问题呀,就彻底的予以了解决了。
有那样的可能吗?
完全有那可能的。
果然,报社内的员工们,真不愧是经常“动脑子动笔竿子”的人,没一个是蠢的。
前年,李社长这不给大伙一块儿“兴建了福利房”时,果然就提出了他就不在本报社内要购买“福利房”了,他要在“帝都”的办事处3楼分一套“福利房”。
至于他这“福利房”缴纳多少的购房款合适呢?
李社长非常有良心的,主动提出就按照那“帝.都”的福利房的价格,来计算总购房款。
他全额支付。
李社长如此“分房方案”,最后也在报社内“无异议”的一致通过了。
原因很简单,大伙不反对,那是因为大伙都有份来“福利分房”啊。
难道为了反对李社长在“帝.都”分到房,你们员工们就一致决定不分“福利房”了吗?
或者说,你们也要求要像李社长那样,不要在报社内分的房,要在帝.都分一套房?
按照李社长的意思,报社内的几位主要头头,也就是“社委”们,也可以在“帝.都”分房——无非就是在原有的“帝.都”办事.处3层楼的基础上,再加盖到8层以上。
在建那“办事.处”楼房之初,李社长就拟好了N种应对方案。
比如大伙觉得他在“帝.都”分“福利房”太占便宜,就把“办事.处”大楼加高,每个“社委”都有份分一套(按照“福利房”的便宜价格来购买)。
毕竟,只要报社的“社委”们一致同意了某项报社的决定,报社内的其它人员再反对,那也是无济于事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