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零二章 ?吾收奸雄略尽(1/2)
在此之前,马腾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。
但是现在被杨阜点破了。
他堂堂马腾,伏波将军马援之后,纵横羌胡多年。
终于到了这种地步了。
或请降、或是逃走。
这都不是好的选择。
投降,乃是寄人篱下。
哪有纵横一方逍遥快活?
逃走,现在他还能逃去哪里了呢?
西入西域,北走鲜卑罢了。
那都是苦寒之地啊,而且都是异族的地盘,更是寄人篱下,看人脸色过日子。
马腾犹豫了许久,抬头问杨阜道:“义山。
我北走武威,继续领兵抗衡张绣如何?”
河西诸郡之中,张绣的老家武威郡,更远离关中,更能【恃远不服】。
从军事上的角度来看,去那边做垂死挣扎,也是可以的。
杨阜叹息了一声,诚恳对马腾说道:“以张绣为人,定然不会坐看大帅你们东山再起的。
必穷追二位到天涯海角。
你们逃到武威一带,也只是多坚持一段时间罢了。
何必呢?”
杨阜的话已经是明示了,现在局势已定了,该投降还是投降吧。
但马腾还是犹豫,轻叹了一声,说道:“容我想想。”
杨阜知道要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,也是微微叹息着,站起来摇摇头,转身离开了。
该来的,终究还是要来的。
张绣亲自率领一路大军,自羌中往东,到达金城之外。
庞德领一支大军,由南向北,到达金城,双方会师。
张绣与庞德并没有见面,而是各自在城外安营扎寨。
张绣在城西,庞德在城南。
不过张绣的帷幄大谋臣们都纷纷离开了庞德,回到了张绣的身边。
中军大帐内。
张绣大马金刀的坐在帅座上,其下文武分别而坐。
武将有赵云、胡车儿、华雄。
文官有荀彧、沮授、法正三位军师祭酒,以及主簿蔡瑁,还有诸葛瑾。
看起来人数有些稀少,但都是浓缩的精华。
张绣环顾了一眼众人,笑道:“先礼后兵,乃是古法。
如今我已经兵临城下,大军数十万猬集。
马腾、韩遂连战连败,已经衰弱到了极点。
这个时候,可以派人去劝降他们了。
诸位,谁敢前往?”
说到这里,张绣的眸光在文官集团中扫视了起来。
主簿蔡瑁挺身而出,躬身下拜道:“明公,我愿以三寸不烂之舌,游说马腾、韩遂归降。”
张绣张了张嘴,然后又看了其余文官们。
文官们都是人精,平常不仅不会得罪蔡瑁,反而相处的不错。
毕竟,蔡瑁乃是张绣的小舅子。
是亲眷。
文官们全当没有看见张绣的眸光,各自眼观鼻,鼻观心。
张绣无奈,只得对蔡瑁说道:“好。
德珪且去。
若能说服马腾、韩遂归降,我上表朝廷,赦封你为列侯。”
“多谢明公。”蔡瑁大喜过望,拜谢了一声,昂首挺胸的走出了大帐,雄赳赳气昂昂的让亲兵准备马匹,只带着两个随从,驰骋出了大营,往金城而去。
张绣难得瞪了一眼文官们,埋怨道:“德珪没有才能,这一次去,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,你们也不出个声音?”
文官们齐齐看了一眼张绣,然后沉默以对。
...........
事实证明,张绣是有些看轻了自己的小舅子。
蔡瑁虽然没有才能,但是从小在世家圈子里混,口才还是有一些的。
如今他更是绑上了大腿。
身后有张绣有张绣的数十万大军支持,自然也是胆魄无比。
在一番交涉之后,蔡瑁从城西进入城内。
然后被一名官员迎接进入了韩遂的府邸大厅内。
偌大的地方也没有别人,只有马腾、韩遂、杨阜三人。
蔡瑁不认得这三个人谁是谁,但是大概能猜测出来。
“这位一定是杨长史了。”蔡瑁先是对杨阜躬身一礼,然后称赞道:“长史才能干练,乃是凉州上士。
大司马经常叨扰。
【吾收奸雄略尽,独不得杨阜邪】。
今日能得见杨长史面容,真是荣幸。”
杨阜不得不承认,蔡瑁很会说话。
而且他内心有些窃喜,张绣竟如此看重我?
但是杨阜随即又想起来自己的遭遇,不由窃喜全无。
羞愧拱手说道:“蔡先生言重了。
我为马、韩二位大帅出谋划策,却屡战屡败,堪称无能,算什么【凉州上士】。”
蔡瑁笑着说道:“杨长史不必惭愧。
长史是【凉州上士】这毋庸置疑。
只是要看与谁比。
以长史一人之力,与我张大司马以及帷幄大谋士们对峙,自然智穷。
并非是长史无能。”
杨阜稍稍摇头,但再一次对蔡瑁拱了拱手。
蔡瑁先与杨阜寒暄了一阵之后,才与马腾、韩遂见礼。
马腾、韩遂也没为难蔡瑁,请了蔡瑁坐下。
“如今两军对阵,厮杀就在下一刻。
先生进入城池,不知道是什么意思?”韩遂其实对蔡瑁的来意,清楚的很,却故作不知道。
“乃为【武】而来。”蔡瑁笑着拱手说道。
“这是何意?”韩遂蹙起了眉头,有些不解。
“止戈为武。”蔡瑁昂首挺胸,眉目间有神光,拱手说道:“如今双方大军猬集,数十万之众,厮杀只在下一刻。
听闻马大帅宽厚,待民众不错。
韩大帅保境安民,也颇有功劳。
这个时候,何不怜惜百姓,放下矛戈,与朝廷握手言和呢?”
蔡瑁口才不俗,这个时候不说劝降,不说张绣大军如何如何兵强马壮,韩遂、马腾如何如何虚弱,只说握手言和,很给马腾、韩遂面子。
马腾口才不行,杨阜已经气馁。
韩遂便当仁不让站出来说道:“既然是止戈为武,心念数十万士卒性命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