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页 回目录    收藏 下一章

第384章 醉酒人(2/2)

当农业可以完全满足生存,男子不再流动,而是聚居起来,形成部落。

男子地位开始远超女性。

有财产者,传之于子。

职业地位也是父子相袭。

人与人之间交往,需要知道其父而不必知其母,母性开始易为父姓。

古时将人团结在一起,依靠宗族。

一族之人,不能永远聚居一处,必有迁居他出者,就有了支派,有支派就需要区分来表示,就是氏。

氏的命名方法很多,住地,国家,官职,爵位……都可以拿来用,这叫氏姓。

原来的姓叫本姓或正姓。

所谓“姓”,就是指始祖的出生,后世繁衍百代,姓不能变;所谓“族”,就是附属,始祖之旁枝别属需各自立“氏”,以别贵贱。

《礼记·大传》:“系之以姓而弗别”,“百世而婚姻不通者,周道然也”,这是说“姓”之所以不能变,其作用主要是避免后世近亲通婚。

从优生优育角度而言,周人建立姓氏制度以防近亲结婚,有一定科学道理。

因此,姓的作用在古代,最主要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,产下发育不良的后代。

在那个年代,人口数量并不是很多,很可能看起来陌生的男女,上三代以内就是同族人。

如果没有“姓”,也许在懵懂之间就近亲结婚,生下畸形儿的概率自然大大增加。

所以,周人特地制定了“同姓不婚”的礼制,防止这种悲剧的发生,无疑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。

姓代表了血缘关系,氏则是在同姓的基础上区分出家族分支。

男子称氏不称姓,女子称姓,同姓不通婚。

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先秦时期。

韩国的王族是韩氏,魏国的王族是赵氏,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他们都是姬姓,跟周天子是有血缘关系的。

楚国有屈氏、景氏、昭氏三大望族,楚王一脉则是熊氏。

但实际上熊屈景昭都姓芈,往上追溯个几十代都是王子皇孙。

之所以同一个姓下会有不同的氏,就不得不提到分封制了。

有周一代,氏的最主要来源就是封地和官职,小部分来自祖辈的名或谥号。

先说来自封地的氏,这也是最常见的来源,一般来说,你的封地叫什么,你就可以叫什么氏。

比如你的封地在夏,你就可以自称夏氏;封地在陈,那就叫陈氏。

并且,随着封地的改变的,你的氏是可以改的,这点很重要。

姓是随着血缘流传下来的,除非重大的变故,轻易不会改变,而氏就相对随便得多,你封地换地方了,就可以改。

秦始皇嬴政,理论上他是赵氏,原因是秦国以前弱小而赵国强大,恰好秦国国君跟赵国国君祖上是堂兄弟(都是嬴姓),于是蹭了人家的氏,看起来nb一点。

但随着秦国的崛起,再加上嬴政年轻时在赵国过得不好,秦始皇显然并不喜欢赵这个氏,这时候你说他是嬴姓秦氏也是没问题的。

氏的另一个来源则是官职。

例如上官,太史,现代许多复姓就是这么来的。

来自祖辈的名或谥号的会相对少一点,比较有名的是庄氏,来自楚庄王的谥号“庄”。

现代的庄姓如果不是改姓的话,很可能就是楚王后裔。

另外还有来自身份的氏:公孙。

这个氏是一个多来源的氏。

一般来说只要你爹是公子,但你们这一脉又没资格继承爵位,那你就可以叫公孙xx。

姓是区别血缘的,是宗族的根本族号,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,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。

中国人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就有“姓”了。

是跟母亲的姓。

“姓”是“女”和“生”组成。

就说明最早的姓,只知有母,不知有父。

所以夏、商、周的时候,人们有姓也有氏。

“姓”是从居住的村落,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。

氏,是姓的支系,是姓族的分支标记,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(庶子)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、部落、部落联盟的称呼。

氏,是部落、宗族的分支,是小宗(支系)的族号,子孙分支,就以氏来区别。

他们的姓不变,而以分支的国、邑、地、官、谥、字、业等各自为氏以示区别。

在小宗(分支)的划分,有其基本原则,就是“别子为祖,继别为宗”,子孙分出,以其祖为祖,自为小宗。

分支后繁衍后代,他就成了本支的祖,他的子孙分别为更小的宗,并且各自为氏以示区别。

在夏商周三代以前,姓与氏的作用是不同的,人人都可有名,但只有贵族才有氏,因为氏是用来分别贵贱的,即所谓的“氏所以别贵贱,贵者有氏,贱者有名无氏”。

在贵族中,“男子称氏,女子称姓”,因为姓是用来分别婚姻关系的,即“姓所以别婚姻”。

那么,什么叫做“姓所以别婚姻”呢?

简单地说,氏相同而姓不相同的,可以通婚;而姓相同氏不相同的,不可通婚。

因为同姓之人皆是一家,故而同姓不婚。

总的来说,姓是用来“别婚姻”的,而氏是用来“别贵贱”的。

另外,氏可以改变,而姓是不可以改变的,正所谓“氏一再传而可变,姓千万年而不变”。
本章已完成!
上一页 回目录    收藏 下一章
EN